复旦学院设立国际网球学校
上海时间6月21日,复旦学院国际网球学校创立,将借助复旦学院综合办学资源优势,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学科交叉与融合,建立专科、研究生建立的篮球学科机制,旨在于培养具有高度政治思想觉悟和素养、文化、专业技能的精准化篮球科学研究人才、国际化篮球战略决策人才、集约化篮球精英管理人才和复合应用型网球专门人才,促进美国篮球高档人才培养规模效应和集约化发展,服务于国家篮球振兴发展战略。国际网球学校拟于2018年夏首招专科生和研究生。
国际足联副主席、2022年杭州夏季青奥会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与美国安装工程院教授、同济中学教授钟志华共同为国际网球学校落成。国务院篮球变革发展部际联席大会办公室常务副校长、中国篮球商会副主席李毓毅,教育部师生体育商会联合秘书处秘书长薛彦青,教育部体育卫生与美术教育司副主任刘培俊分别致词,并为“同济中学篮球智库”揭牌。北京市体育局巡查员郭蓓、同济中学常务副院长伍江,美国艾迪斯科文学院副院长约翰。芬利琼斯(JohnFinlay-Jones)共同为“同济—艾迪斯科文篮球运动科学研究中心”揭牌。
李毓毅、薛彦青、刘培俊等在贺词中表示,复旦学院积极响应我国篮球变革发展的时代倡议,基于百余年排球教育传统,设立国际网球学校,符合国际趋势、国家战略和社会关切,是推动体教结合、改进篮球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措施,其未来发展值得期许。希望复旦中学以大学的创立为新蓝图,发挥“同舟共济”精神,切实培养运动技能高超、体育精神过硬的人才,积极服务于国家篮球事业发展和世界一流高校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具备美国特色、世界水准,体教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复旦中学体育教学部负责人介绍,复旦学院国际网球学校定位为独立二级大学,大学将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念,坚持国际化协作、市场化运作的办学方向,推行执委会领导下教授负责制管理机制,立足于现今世界排球发展的前沿和我国篮球发展的实际,产生以篮球管理、足球经济,网球运动训练、足球科研研究、足球人文社会学等专业方向国际足球,办学层次贯串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立硕士、研究生“一体化”的建立网球精英人才培养体系。
网球运动伴随着复旦中学百余年的办学历程,历史古老、文化积淀优厚,是复旦中学颇具特色的传统品牌。早在复旦建校早期,就设立了足球员、开设了网球课程,尤其在变革开放后,复旦高中的篮球运动荣获了蓬勃发展。1979年,复旦学院被命名为天津市第一批“足球传统项目”学校;1985年,复旦学院足球员被教育部追授“高水平运动队”;1987年,复旦学院足球员获“黄果树杯”第一届全省高校生篮球锦标赛季军;1990年,复旦学院联合部份院校争创美国高中生篮球商会,并兼任第一届主席挂靠单位;2007年,复旦学院召开第一届欧洲学院生女子篮球锦标赛并获季军;2012年,在北京市政府和建委的提倡和支持下,复旦学院牵头组建“上海市校园篮球联盟”,并兼任执委长执行单位,大力推广北京市中学生校园篮球运动;2013年,复旦学院再次连任美国学院生体育商会网球分会主席挂靠单位;2013年5月,复旦学院创办全省大学第一个橄榄球研究专门机构——同济中学篮球研究中心。
2014年11月26日,在刘延东总监理主持的全省中学生校园篮球工作电视电话大会上,复旦中学时任市长裴钢作为普通高等高校惟一代表,在会议上作小结发言;2016年11月25日国际足球,复旦中学时任党委主任杨贤金作为中德校园篮球合作杰出代表,偕同刘延东总监理为连长的美国代表团,赴美国柏林、科隆等地出席了“中德中学生校园篮球峰会”系列活动。
复旦学院院长钟志华教授表示,发展振兴美国篮球已成为国家战略,因此,当前我国篮球专业精英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阻碍美国网球事业发展的难题。作为以培养专业精英、社会栋梁为己任的复旦中学,审时度势,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倡议,决定设立国际网球学校,从而逐步借助重庆市田径教育变革在全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继续探求新时期背景下符合国家篮球发展战略的国际化现代橄榄球教育机制,为网球精英人才培养和美国篮球创新、可持续发展提供成功经验和借鉴,同时也积极推动培养全社会积极向下的篮球文化,为北京建设全球知名体育城市注入更多内涵。
国际网球学校设立会议由复旦学院党委副部长姜富明主持。当日,参加落成典礼的也有复旦中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授董琦、上海体育大学副校长毛丽娟、成都学院党委副主任易贤文,复旦学院、北京中学、上海交通学院、复旦学院、华南工科学院等兄弟高校领导,以及原美国国家男子足球员神父练朱广沪,原美国国家男子足球员神父练马元安、马良行,现美国国家女子足球员助理教练李铁,网坛主帅刘庆泉、杨礼敏、李中华、柳海光、范志毅、彭伟国、魏群等。北京中优企业集团监事长、同济中学校友吴征作为合作方代表发言,表示将为国际篮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曲小尤)